营销中心总经理
零售事业部负责人
第12届广东青年联合会委员
波士顿大学传媒&经济学士
长江商学院FMBA 18
8年留美求学 、大学期间参与创业项目、回国后担任集团新零售项目从0-1组建过程的负责人、以及具备传统流通企业数字化营销转型项目运营经历
前提概要
此篇笔记内容来源于我个人在学习了LMI课程之后学习感悟,感悟着重聚焦在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自我形象对自身形象和自身成长的影响;以及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如何释放个人成长的无限可能。
我认为,建立自我形象的认知有助于推动个人对于自我需求和障碍的分析,以及有助于帮助管理者更好的引导和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
2021年我阅读到俞敏洪老师分享的一篇文章 《阻碍你成长的,是你自己》,当时颇有感受,却道不出具体感同身受的理由来。直到在EPP课程中学习到关于“自我形象”的这个理念之后,才更理解文章中说的几个观点:
·成长是个人的选择,无关乎他人,甚至无关乎周围的环境;
·成长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不是潜意识的成长,也不是自然的成长;
·成长一定要付出努力,不然不可能有任何收获;
·成长要付出代价的,有些东西必须割舍,如果不愿意放弃一些东西,成长很难实现。
“自我形象梳理”就是成长“有意为之”的核心。理解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往什么方向成长。
我的上一篇学员感言里提到了目标设定是一项有助于公司管理以及个人思维习惯的行为,且主要作用是通过聚焦目标和排除干扰的方式帮助个人实现高绩效。而这一篇内容我们所讨论的“自我形象”可作为目标设定的一个延伸讨论。
若能够清楚的了解自我形象,则能够更好的在众多目标中(组织或生活目标中)找出与自己需求最贴合的,且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规划目标实现路径;而另一方面,一些负面的自我形象或自我形象背后的行为态度又是影响我们达成目标的阻碍和挑战。
梳理自我形象的重要性
自我形象影射了我们个人的信念和恐惧,也就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在梳理自我形象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理解自己的行为和需求。
自我形象背后的信念
信念:行为背后的信念
相信xxx 做就会获得xxx相信xxx
做就是xxx样的人
从小我们的家长以及社会的舆论就在影响和教育我们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形成了我们对于未来的看法和信条,逐渐构建了我们对自己的自我形象。
有些家长的教诲是教我们时间的价值,例如:多花点时间学习,学习对你未来有帮助。又或者是教会我们一些衡量的标准,例如:“好孩子成绩好”。
这些教诲潜移默化的让你建立了对自己的一些形象,比如“我是一个好孩子”,而这背后的信念就是“作为社会喜欢的人或者优秀的人才,需要成绩好,不叛逆。”
因此当我们更清楚自己对自己的自我形象定义的时候,你会更清晰的理解为何你要采取某些行为以及你将要采取某些行为因为这个自我形象就是你行动的目标。
梳理自我形象很重要,因为理解自己为什么做一件事很重要。
自我形象背后的恐惧
1. 恐惧:对自己的制约(认为如果...就...)
另一方面,我们的行为也反映了我们对事物的恐惧。
例如从小家人就会传输“一个合格优秀负责任的孩子是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标准;如果不能够在特定的年纪,获得特定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以及生活状态则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
这就影响了你对于“非主流”行为的极度恐惧和抗拒。
又或者当你一直困于某个岗位,害怕更换行业或者更换工作环境的时候,也许并不是你没有能力或者没有魄力,而是你的自我形象就是一个“安稳,求安全”的人。因此你会将这些冒险的行为都与自己隔离。
梳理自我形象很重要,因为了解自己为什么不愿意做某件事也很重要。
因此,为何我们需要进行自我形象的梳理,因为通过梳理自我形象,个人能够挖掘自己对待事物的信念和态度,来更好的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发觉那些阻碍自己成长进步的行为态度。
负面的自我形象影响个人的成长
负面自我形象以及态度,会阻碍创新和授权
举个简单的案例,当一个经理的自我形象是一名“ 技术大拿”,而且在他的自我形象下他对于管理的态度是:相信必须自己是技术和能力最强的才能够成为管理者;害怕如果团队某成员的提案或工作技能超越自己就会被攀比下去。
那么这种情况下,经理也许会出现常常深度参与到解决方案的细节制定中,又或者经常将“自己的成就以及自己的做法与团队的失误和能力不足进行比较”的行为,也将因此导致团队“依赖于经理提供解决方案”或“习惯于等经理进行工作的推动”这个自我形象形成的阻碍是管理者的“信心不足”以及影响管理者进行对团队的授权,潜在的影响了团队的创新氛围。
然而当我们分析和学习众多企业家的案例时,我们发现真正能够将企业推向高点的企业家,往往是一名学习者和组织者。更多的是认为“我的经验更多的存在于过去的成就,而团队人员的创新和技术能力超越我也并不会威胁到我的权威。”又或者 “作为管理者的成就是如何把团队成员的潜力都发挥出来,而不是我个人的丰功伟绩多重要。”
因此一个正确的管理者自我形象的建设对于一个团队的创新和授权是及其重要的。在团队中,管理者怎么认定自己的角色,决定了他将如何激励团队,以及带出什么样的一支队伍。
负面的自我形象,阻碍个人的成长
首先我所定义的成长并不适用金钱,地位来进行衡量,而是当下目标和现状进行突破和在接受挑战以及追寻更高目标中建立个人独特的思考和价值体系。
那么以下这种“不成长”的现状,很大程度就和个人对于自我形象认定有关系。
1、在同一个层次上做着不同的事情或者在不同的地域从事差不多的工作
比如,今天你做营销,明天做招商,后天又做运营,你永远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做,永远在基层或者永远被别人指挥,不需要自己动脑子。又或者比如有人在上海打两年工,到北京打两年工,又跑到深圳打两年工,尽管你在不同的城市结交了不同的人,但是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在成长。
因此,你学不到真正的经验和积累真正的智慧。这背后映射着个人对于自我形象的定义也许狭隘在了“专员”或者“打工者”的基层角色上;基层人员为考虑太多时是吃力不讨好;或者“我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完成任务”的态度和信念就成为影响个人在公司平台上前进发展的罪魁祸首。
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不停地换工作,Ta对工作并非真的感兴趣,也没打算深挖,让自己成为专家,这不属于成长。在公司内,也能常看到这样的伙伴;比如那些永远等着别人指令做工作的伙伴;比如那些3年跳槽3-4家公司却还在同一职能上的伙伴。当你问他关于职业规划的时候,他也许说的出来对于薪酬增加的想法和规划,但却没有考虑过相较于薪酬,在自我能力和思考纬度的晋升。
因此当我们的伙伴提出在公司得不到成长的时候希望离开的时候,我都会思考反思两个方面:
1) 公司的成长环境以及工作设置在这个岗位上给予了什么资源和路径引导。
2) 这个人本身是否有成长的意愿?
2、做任何事情都在同一个思维层次上
人是会变老的。但是,有些人的思维能力是不会提升的,他们一辈子就生活在褊狭、固执的自我意识中,永远认为自己正确,他人是错误的;认为经验才是值得相信的。这种单向性的思维非常有害,不管他换多少工作或者做多少事情,因为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就意味着看问题永远不会变得更加敏锐、通透、宽容、大度,也就意味着他并没有成长。
一些过往的成就或者经历会给人形成一些自我形象以及对事物的态度。好处是能够成为管理者处理事情和待人接物的智慧,也是宝藏;风险也是可能会固化了个人的思维,甚至开始拒绝陌生的领域及事物。在不同阶段,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自我形象设定,建立新的态度和行为目标。
独立工作的基层人员把自我形象设定为“专业人才”有助于你在这个领域获得纵向的技术能力。
- 管理5-10人团队的主管和经理应该把自己的形象设定为“游击队长”,在清晰的公司目标之下以身作则,带兵突围,磨刀练剑拥有硬功夫。
- 管理30-50人团队的管理者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成为一名军师,如何制定发展规划下的策略排兵布阵和随机应变。
- 管理一个公司的企业家更需要成名军舰的船长,能无论在晴天或风暴中都指明方向,以及判断风暴的来临时间和应对措施。
当然,企业上了一定人数,企业家的角色也许又会有调整, 例如成为一名校长一样的角色。
模糊的自我形象容易将人带进内耗和焦虑
我们以为我们常见的中年危机或者竞争内卷常常来自于人的“贪婪”。
“我们以为我们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却在贪婪和恐惧之间,在欲望和担忧之间, 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 !” ——来自冯峰教练课堂金句
焦虑往往来自于面对生活的多面性,在家庭,在工作,在社会地位,在经济收入各个方面的需求不确定,以及容易被他人的标准和行为影响而随风飘动,没有稳定的思考和选择输出。
每当这种时候,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对于自己在家庭,在事业,在朋友间希望成为和建立的角色,和建立的形象来明确自己的需求。
案例
我今年27岁,在26岁的那一年出现许成长焦虑, 出现了以下矛盾:
1. 要不要离开家族企业去到外面公司和企业学习发展
2. 是不是应该先结婚生子把生活稳定
3. 非常渴望独立,但当事业和家庭绑定在一起的时候似乎永远没办法在父母面前独立。
出现以上焦虑的原因无非:
1. 身边的朋友都非常优秀。上福布斯榜和胡润榜的、高科技公司创始人、85后企业董事长、商学院的董事长同学们见识和能力都让人敬佩不由让我担心自己选择的行业和平台是否会不足够我自己学习。
2. 面对人生阶段发现大部分年轻人都在为自己的储蓄奋斗,而自己工作奋斗多年,似乎没有真正考虑过经济收入的积累。
3. 与父母共事经常被“经济独立能力”而质疑和批斗 父母一直举例“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先成家才能有更好的事业”,同时被灌输“不在这个年龄结婚或者完成家庭使命就不属于完美的形象。”
非常庆幸的是在这一年中,我逐渐理清楚了自己的自我形象。我对我自己未来5年的规划,从我心里一直重复一直出现的画面,就是“一个我管理的团队”也就是我对我自己在事业上的自我形象和规划,在短期内其实一直和“管理能力”的收获相关,而并非金钱收入放到第一位。
因此基于要成为一名年轻管理者的自我形象的目标来分析我所需要获取和锻炼的能力以及我当下有的资源:选择留在家庭企业才最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锻炼和培养自己全方面基于业务增长的团队管理能力和企业经营经验获取。
理清楚自我形象的设定和需求,可以更好的帮助自己做目标筛选和过滤;也就是我们说的排除干扰,发挥人的最大潜能。
正面自我形象能释放无限潜能
上面分析了负面的自我形象如何阻碍自我的成长,以及模糊的自我形象将如何给生活和事业带来迷茫和焦虑。因此我们在成长的过场中重要的是不断建立新的正面的自我形象,以及锻炼训练自己能够成为“自我形象”的行为和态度。
目标筛选 方向指引
了解自我形象。自我形象决定了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且引导我们往这个方向去高效率运作。
1、更好的帮助你做出目标、需求、以及目标设定,找出障碍,以及优化不被干扰,能做取舍。
建立自我形象的关键点,就是整理清楚自己在事业中,生活中,家庭中希望承担的角色和构建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更多的把经历和时间放在“自己需要什么”什么对完成目标有意义。关键点是更好的把时间,资源和精力聚焦在自我成长身上,因此可以更好的排除外界的“噪音”。
自我形象与现实的矛盾
例如一个人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在短期之内就是要经济独立(例如年存款60万);却一直拥有一个“海龟精英”和“做小买卖有失格局,给家人丢脸”的态度和思维上;那这个目标就变得不切实际。如果这个目标是明确的,那么此时的自我形象和态度就是成功的阻碍,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自我形象和行为态度,把自己从“需求和现实”的矛盾中解救出来。
2、在每个阶段更好的建立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判断
毕业以后应该住在北京,还是上海?应该读这本书,还是读那本书?应该跟这个朋友交往,还是跟那个朋友交往?这些都是价值判断,都需要你对自己的形象设定,以及背后的原则、价值体系进行某种思考,最后做出选择。
建立信心 走出舒适区
信心很重要!俗话说,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地在舒适区中可能就失去了斗志和向外延伸的欲望,不愿意接受挑战,拓展生命的新维度。正面形象给自己信心,不断的调整正面形象,训练正面的态度,以及制定目标计划,会让自己在目标设定和执行力锻炼过程中更有胆识。
正面自我形象有益于与他人建立关系
拥有清晰的自我形象将提升自我的情绪管理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1、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莫名其妙的生气,实际上都是来自于自己的需求以及其背后的自我形象和行为态度。当你理解需求之后会更好的理解自己为何生气,为何开心;尝试在出现情绪的时候,去聚焦在自己的需求上;这样有助于你更好的面对和处理情绪,也更好的面对与他人意见建议不合时可能产生的冲突。
2、与他人的关系
建立清晰的自我形象的重点在于从生活中锻炼和训练自己对于需求的分析和目标的设定。而在不断的挖掘需求和表达需求的过程中,我们能够通过分析他人的需求和态度来帮助自己更具备“同理心”的相处能力。而同理心不代表他人的意见和需求我必须完成,而是能够以更开放包容的角度和思维去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理念,但从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并尝试达到一致的解决方案,更真诚和直接的沟通。
如何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
1、给予自我肯定
尝试做成就记录。以事件或者日记的方式,记录每日自己在“观察”、“感悟”、“目标即事件完成”等方面新的完成记录。让自己知道自己能办到。
2、觉察
记录和找出自己出现的“拖延行为”或者对于某些事情“抗拒”的原因,觉察自己的行为以及做这些行为的出发点。
3、对抗拖延症
记录和找出自己出现的“拖延行为”或者对于某些事情“抗拒”的原因。
写在最后
最后用文章里的话来做收尾:
“我们其实很难想象自己的空间会有多大,但只要内心存有不断前行的一种冲动、热情,人生就能‘天高海阔’”。
”成长是每个人共同的话题,也是每个人人生中的必修课、我们必须摸清成长中的误区,让自己不会跌落成长道路上的那些陷阱。我们也必须要懂得成长的规律,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方向。”
“人是被目标、诉求和渴望所引领的一种动物,成长是人生的必修课。 ”
———俞敏洪《阻碍你成长的,是你自己》
关于简爱集团
简爱家居集团,成立于2007年,中国卓越城市连锁家居购物商业品牌代名词,甄选中高端品牌家具、建材、订制、厨电、智能家居,软装用品。为消费提供一站式家居建材购物体验,陪伴消费者建立幸福之家。集团后创新转型综合商业运营,目前旗下一共4大业务板块(如图);综合管理的商业面积近100万平方;主要商业模式以轻资产租赁运营和直营销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