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HN.JIA
SCHINDLER 高级生产经理
EPP项目毕业前,Grace老师和我们闲聊,正当大家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之时,Grace“不经意”地说道,“John,能否和你约稿,聊聊你的EPP学习心得?”“当然可以!”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毕竟是刚刚学习过EPP的人,有效生产力光芒万丈,肯定可以嘛。
现实就是这样,不管你走过多少路,都走不过老师的套路。答应约稿后就工作接踵而来,白天黑夜忙得不可开交。偶有闲暇,整理思路,才发现这个题目太大了,几次提笔泼墨,又踟蹰不前。期间Grace颇为体贴地提醒:“记得学以致用哦!”我也硬着头皮又故作轻松地把胸脯拍着很响。
时间一晃而过,一周后的一个早上打开微信,Grace老师的消息倏地跳了出来:“John,期待你的作品。”我莞尔一笑,EPP老师真是敬业爱岗的好老师呀。苦笑之后, 把自己钉在电脑旁,清茶一杯,陷入思考,EPP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
在外企打拼多年,我经历过各种类别的培训,沟通类的、管理类的和方法技能类的都有过接触。每次培训或许在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方面给人以启发,但系统来看,却无法串联起来。往往培训完毕热血沸腾,却只能有限地运用,久而久之,很多有用的东西也慢慢淡忘掉了。
EPP课程提供了系统性思考如何管理“人”的视角。在世界哲学史上,中外大家都对“人”有各自不同的解读。在EPP的体系中,则从“自我”和“他人”两个角度阐述如何去管理。同时这两个角度又互相关联,紧密难分。
要想对“自我”有效管理,就需要了解自己。这就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哲学终极的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或是苏格拉底的著名六问。EPP中也有类似的方法,把人生的维度更系统地扩展到了6个领域:事业与理财、身体与健康、家庭与天伦、心智与教育、精神与道德、社交与文化。
大道理很容易懂,但是真当认真面对时,才知道对自我的了解是多么的草率和轻飘,而且对很多维度的关注几近为零。
辅导课上,Grace老师曾问过我们,你们思考过自己的墓志铭吗?我理解那就是对自己认知的投射,也是你希望你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拷问。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在职场多年经历过太多的冲击与磨砺,能走到今天自诩拥有了金刚不坏的身躯,但那一刻,我被击中了。套用一句文艺青年的话,它击中了我躯体内的柔软。忙碌多年,我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刻来思考这些问题。通过EPP学习,让我更冷静地去面对自己的本质,寻找自己的归属。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说过,他的墓志铭是“改变了中国制造业”,并愿意为此日以继夜的辛劳。EPP第二课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你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你就会怎样去做事。不论你有多强的意志力,你都不可能超出自我形象的行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不会跳出自己的自我形象设定。这也成功的解释了一个身价万亿的成功人士勤勉的内在原因。
EPP教材给出了很多的管理方法和工具,这些在实战中非常有用,但更为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对人内心的激发和鼓励。这个方面和孟子大贤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脉相通。中外大师在管理上的理解可谓殊路同归。8堂小组辅导课,每个学员都需要课前认真预习,阅读理解教材内容,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紧盯目标进行实践。一时间,一群工作过十几二十年的“老革命”又跳回到了学生时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心尽力地准备各自的作业,有时还会为此熬夜到12点。
同时,与中国教育信奉标准答案不同,这里并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分析去阐述问题。在小组辅导课上,不是一场场对与错的较量,而是各自思维的碰撞。在这里你可以体味他人思考问题的路径,也可以明晰个体诉求的不同。你看,这与老子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EPP是一个“道”与“术”结合得很好的体系,同时又不蛮横强硬的让学习者跟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有的理解都是学员自己慢慢体会出来,并在实践中得以印证。 按照陆游老爷子的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EPP也正是让每个学员在理论和实践中达到了平衡,并且还加入了“计算每小时的价值”这个参照物来对自己的付出做参考。每周下来,看到自己的高回报活动“节省”的时间价值大量的金钱,我深深地对当初自己的“不高效”心怀愧疚。
在EPP结业典礼上,我用一幅具象化的图片表达了我心目中的EPP形象:佛家三宝,佛法僧。EPP似佛,EPP的工具似法。管理修为,烟波飘渺,浩荡无边。虔诚弥陀,一叶扁舟。生有涯,知无涯,晨钟暮鼓,毕力躬行。路漫漫,上下求索,偈语曰:“佛法本无边,只渡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