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nderful

Share

最佳精彩分享

最佳精彩分享

最佳精彩分享

首页 / 精彩分享 / 最佳精彩分享

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一切都变得顺心顺意?

2022-04-19 02:00:48 来源:网络 编辑:钱明 浏览人数:1378次

今年的1-2月,可能是我10年职场生涯中,最受挫,最痛苦,却又是最自信,最平静的一段时间。以至于上完EPP课程一个月后,我突然有些恍惚:“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一切都变得那么顺心顺意?”


其实,相对于参加EPP的大部分学员来说,我可能是资历最浅的那一类。因为自己担任业务领导岗位的时间还不到一年。但是,和几乎所有学员一样,我依然在感叹:“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学习到这样的课程?”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恍惚和感叹?可能还得从第一次开班课说起。


“预先设定”四个字给我的暴击


“成功是逐步地实现预先设定的、有价值的、个人的目标。”童教练在给我们上第一次课的时候,介绍了这样的概念。对于这句话,我猜测在座的学员可能都没有立刻get到价值点。这句话怎么一点都不激情,一点都没有特殊性,难道完成了目标,人生就成功了吗?


当时,童教练说:可能现在你们还感受不到这句话的力量,但是学完EPP之后,相信你们都会懂得它的价值。


没错,当同班学员在最后一次课程结束时,齐声读起这句话时,大家深深的感受到了内心多出的一份强劲力量。当然,每位学员的感触点肯定是不同的,而深深扎在我心里那个点是“预先设定“这四个普通的字。


我是一个称职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我能高效独立完成主管安排的任务。正因为如此,我总是有非常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成长动力,因为我总能够拿到成果。但是,当我在这两年实际担任业务团队的管理者之后,问题开始出现。计划,我做得最勤,工作,我做得最多,整个团队似乎都在忙碌,但是却始终没有结果。工作之外,我补充再多的知识,投入再多的时间,好像什么都不会发生。


所以当我在教练的引导下,和主管讨论“双赢协定”并确定EPP学习期内的目标时,主管的几个问题就直接把我问懵了,“这个项目到底怎样判断好与坏?”“业务团队到底谁是称职的?”对于这些简单的问题,我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没有考虑过。我一直认为项目是公司的,团队是主管的,如何判断好坏,如何带领成长,难道不是上级和公司的事情吗?


我猛然意识到,虽然我一直是项目的实际负责人,但是我却一直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负责人。我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安排,都只是一个“中间传声筒”,往往都是主管说了什么,我就执行什么。虽然看起来,我自驱主动,但实际上我一直在被动着,从没有真正主动领导过团队。我始终觉得有人帮我扛着!


“如果我都没有想要带领团队共同取得成功,又怎么可能真正成功呢?”这就是“预先设定”几个字给我的暴击。我想要做成一件事情,肯定是先要想去做,有意愿去做,才有可能采取真正的行动和努力去完成。不然,一切行为,看似主动的行为,忙碌的行为,其实不过是无目的做做而已。


我最先调整的一个态度,也是对我现阶段最重要的一个态度,就是:“我就是负责人,我必须全面的思考项目的发展,我必须带领团队一起拿到结果”。看似简单的一个转念,我的工作行动却突然真正主动起来了。我主动思考下一步,我主动和相关方沟通,我主动和团队沟通,我主动寻找突破点。


“完美主义”如何成为障碍

很快我就恢复了工作的热情与活力,觉得态度转变后,一切困难都将迎刃而解。特别是又学习了“目标设定”的方法后,我真的觉得只要敢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


但是,当课程进入到“时间管理”的板块时,一张小小的工具表,却暴露了我工作中存在问题。这节课后,我需要填一张业务高回报活动表格,把自己认为重要的高回报活动都记录进去。当时,我写了满满的一整页,把每一个空行都写上了要做的事情。后来,当我拿着表格按要求去和主管沟通确认时。主管问我:“你为什么要写这么多?这些都是最重要的吗?”我当时就哑口了,我回顾了一下填表时的心理动机。原来我不是为了找到最重要的高回报活动,而是为了让这张表格看起来写得整整齐齐、满满当当的,而再深一层的动机是为了防止主管说我没有分析透彻。


也就是说,我在做事儿的时候,关注的是别人的看法和形式上的完美。


EPP课程里有一句话,“如果你过分追求完美,考虑别人的看法,那你就会忘记了真正的生产力”。真正的生产力,就是做最重要的事儿,投入最多的时间成本。我填写表格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找到高回报活动,并在未来的时间管理中,投入更多去执行吗?为什么要在乎一张表格是否填满了,为什么要怕主管说我写的不够多呢?这其实就是在追求所谓的“形式完美主义”。我反思过去,自己很多工作都是做到了形式上的完美才去交付,但是忽略了很多工作其实只要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了,如果把太多的时间放在追求“看起来很美”上,其实就不是在奔着“成果”工作,而是奔着“夸奖”工作。


这样的完美主义其实已经成为了个人生产力甚至是团队生产力提升的桎梏。我决定一定要改变这种倾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避免完美”作为一个思维习惯目标来养成,每天在课程配套的成功手册中打卡记录,提醒自己一项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我在朝着目标在行动吗?


“锤子”教我的密码


回顾学习的改变历程,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体验。仿佛站在上帝视角,看到一个稚嫩的自己,如何被一次次被暴击而沮丧,又如何一次次因改变而喜悦。


EPP课程中,可能一句话就是一把钥匙,改变一个观念,开始一个行动,获得一个结果,形成一个习惯。你真的可能会对这种学习成长的方式上瘾。因为,他真的在帮你解决问题,而且给你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看所有问题都是钉子”。我想那么多学员觉得EPP是有效的,可能都是因为这个课程告诉了我们一个密码:实现目标的方法在你手中,有多少种方法由你决定。


在过去,我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钉子”,所以都在用加班和努力这把“锤子”去解决。但是,事实真的不是这样!我们面临的有可能是钉子,有可能是螺丝,有可能是榫卯…… 我们需要的是工具箱,而不是一锤到底的铜锤。


所以,现在我的办公桌前,一直有这样一张照片——一个种类齐全的工具箱。我相信,当我学会并践行了EPP的“目标设定”“时间管理”“团队授权”“团队沟通”……这一系列技能之后,从容的挑选各种各样的工具去实现目标拿到结果,将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日常的图景。


有效的方式带来有效的结果


作为从事垂直领域职业教育的项目负责人,EPP采用的全流程教练辅导方式是非常值得推荐的。目前,国内的大部分成人教育培训,都采用授课或讲座方式,也就是传统的宣教模式。教师和学员之间是简单的线性单向传播,教师把“体系的知识”输出给学员,学员“记住并理解”。在评估这类教育活动的效果时,主要看“是否理解了概念,是否记住了知识”。但是,对于职场人来说,参加学习和培训的目的,是要掌握技能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而技能的掌握,往往依靠的不是理解,而是行动。


正因为如此,EPP并没有给我提供任何“直接的答案”,而通过不断重复一个神奇而又朴素的过程,来去帮助我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首先,你要日常自主学习,以间隔重复的方式,不断的去听去读去看教材,用多重感官获取信息,频繁刺激,找到心灵的扳机点,“原来自己在这个方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发现偏差之后,教材中的理念就变成了你的行动指南。接着,你要在一周的时间内,去实践这个行动指南,并记录下行动后的成果和体悟;完成了这些日常学习和行动之后,每周一次的线下课堂,就变成教练带着学员“问与答”“发现与改变”的双向沟通场合。记得童教练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理念你很认同,那么你本周做了什么?”“你已经发现了自己要改变的态度,你准备什么时候开始行动呢?”“你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呢?”“这个目标够SMART吗?”通过不断的引导,让你自己发现,不能只是心里觉得好,还要去做去行动去实现。


几周下来,你就发现了这个神秘的循环,正悄悄发生着作用。阅读教材,你会“知道”好的理念,使用理念去思考,你会“悟到”正确的态度,用态度去行动,你会“做到”成果。有了成果便有了信心,你继续坚持并重复实践这个理念,最后你就“得到”了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EPP课程中的思维习惯,不仅仅是态度,是理念,更是行动的方法和能量所在。


从知道,悟到,做到,再经过重复行动,最终得到。这是学习的4个境界,更是EPP的教学方式,也是现代脑科学研究中强调的“学习的秘密”。



回顾这2个多月的EPP之旅,LMI的课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带领我们班的童教练更是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作为一个有着20年大型跨国外企管理经验的资深职场人,童教练将自己带领几百人团队和培训几千人员工的经验,融入到了全流程辅导之中。


她引导我们一步一步“从根源上改变”,正确认知自己,树立正向的态度与理念,自主设定人生六大领域目标,督促我们不断去行动,得到结果,反思差距。在短短的8周时间里,童教练引导我们度过每一次改变的困惑,陪伴我们感受每一次顿悟的喜悦。


真正的教育,是理念的传递,是行动的辅导,是结果的达成,更是教练和学员共同走过一段旅程,最终收获正确的方法和充沛的力量。相信EPP会陪伴我走得更远,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