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I

Team

LMI团队

领导力发展顾问

最佳精彩分享

首页 / LMI团队 / 最佳精彩分享
LMI中国领导力峰会|银杏基金会 张伯驹:公益领导力的挑战与探索(演讲全文)

银杏基金会致力于寻找、连结和激发中国的社会创业家,支持中国公益行业的关键人才,并与他们一同解决社会问题,产生联合影响力,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银杏基金会在2023年度与多位LMI教练合作,支持了20余名公益机构领导人学习EPP课程,这些公益领导人正在全国各地践行他们的领导力,他们致力于更多乡村青少年得到更优质的教育、守护宝贵的绿水青山、为重症儿童提供人道关怀、用科技助力河流保护等公益事业。
面向未来,银杏计划与多方深度合作,通过LMI课程帮助更多公益人才提升领导力,释放更多公益行动潜力。
银杏基金会与LMI的合作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挑战・突破・超越”第二十届LMI中国领导力峰会广州会场,银杏基金会秘书长 张伯驹先生在现场进行了《公益领导力|挑战与探索》主题演讲分享。
以下为张伯驹先生演讲全文,与您分享。


现场各位伙伴,大家下午好。
2016年,是我进入到公益行业、全职投入这个领域服务的第十年,也是我在负责一家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公益组织的第四年。
作为这家组织的CEO,当时我处于一个内外交困的状态,因为有很多的公益行动者都像当年的我一样,一心扑在事业上:我们要去到非常遥远的荒野地区,去保护藏羚羊、金丝猴、绿孔雀和他们的家园。然而,我们的后院非常不稳——同事接连离职,团队不协调等等问题扑面而来。当时特别幸运,我们邀请了一个外部的咨询团队,那个团队的Leader也是今天在现场的郭婷婷教练,她当时给我的一个忠告就是,你或许可以考虑和你的核心团队参加一个内训课程,当时我知道了三个字母:EPP。
在2017年,我们冒着义无反顾的心态,用我们这家公益组织宝贵的组织发展经费,为我们的管理层开设了EPP内训班。随后的几年,我们这家机构的核心团队有了大幅度的进化,组织的管理效能明显提升,我们的核心团队中还出现了内部创业的新的公益CEO,。
在这个过程中,我是LMI的一位受益者。去年开始学习EPL的课程,也让我进一步确认了个人使命。
今天有幸来到这里,我希望给大家分享在远方的公益行动者们的故事。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位俯身在抚摸孩子脸庞的女士,她叫晓莉,晓莉生活在湖南长沙,她所在的这家公益机构叫做蝴蝶之家。他们致力于什么呢?致力于那些生了重病被父母抛弃的孤残儿童的护理。他们带着大爱和积极的心态在照顾孩子们,他们管这个过程叫安宁疗护。
晓莉跟我说:“当你用你的专业智慧、爱心和耐心陪伴着这些孩子们,从他们被抛弃时候的那种极度缺乏安全感、骨瘦如柴,到慢慢的面色红润,整个的体态丰盈起来,而且开始感受到什么是爱,对我们来说是特别大的动力。”蝴蝶之家的这一路走得非常艰难,但是他们拥有一个兼具理想与专业的团队,不断地在这艰难中充满信心前行。他们很骄傲的是,他们不仅是一个公益组织,不仅是奉献爱心,而且他们是专业的儿童舒缓护理团队。
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一共照护了214位孤残重症儿童,其中有100位恢复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状态,有38位被各个家庭所领养,有了属于自己的家,这就是晓莉的故事。

这一位是老马,他生活在甘肃省西北的民勤,民勤是一个在20多年前就被预言在21世纪会被风沙吞没掉的城市。
老马作为一个民勤人,他从17年前开始设下了一个目标:我要种树,不让民勤被黄沙所吞没。他带领他的团队以及很多当地的人,把一棵棵梭梭树种在这些盐碱的荒漠上,还会用草方格等用各种专业方法来推动治沙事业。他们每天就在做治沙,而令老马很骄傲的是,他是一个专业的治沙者、一个专业的植树人。在他这些年的推动下,已经有超过6万亩的盐碱地变成了绿洲。
不仅如此,治沙只是一个努力的方向,而当地人的生存怎么办呢?于是老马在前些年开始转型,他们成立了名为梭梭农庄的实体,他们开始卖大漠蜜瓜。这些年,他们不断地通过互联网的创业,使得一个公益的目标下有了超过1921万的创收,有超过700人在他的事业当中得到实惠,治沙也成为了经济的来源。就在最近,老马还成了网红,他上抖音,他开始直播,让更多人看到我国西北生态事业的重要性,并支持他们的事业。他带着家乡治沙的群众开始创业,他们用经济的这种手段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所以他们不是一群在荒漠中悲情地植树的人,他们是专业的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创业家。

这位姑娘叫做璐瑶,她是一位从小生长在北京的姑娘,去英国读了金融,2009年她从英国留学回来后到广西百色市做了一段时期的山村小学支教,结果她就留在了那里,从09年一直到现在。
她上的第一节课给孩子们教的只有一个词,叫做“Dream”(梦想)。那个时候她就有个念头,她说:“我要在这里和这个学校和山里这些孩子们一起,陪伴他们、支持他们的成长,成为一位有能力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
十几年来,她一直在巴别这个地方陪伴了一届又一届的孩子成长毕业,而且研发出了一套叫做“巴别梦想家”的体系。她对学生们说,你们不是一个贫困山村的儿童,你们是巴别的梦想家。截至去年,已经有26位巴别梦想家从大学毕业,进入到社会。他们走出了大山,他们也愿意回来继续服务更多的孩子们。如今巴别梦想家已经成为了一种模式,在更多的山村学校、面对更多区域的孩子们复制。对于陆瑶,她不仅是一位看起来好像是放弃了金融工作到山区奉献青春的人,她更一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
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在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公益事业当中,但同时他们也是专业的社会创业家,他们用专业的方式、有逻辑的行动、闭环的业务模式来去解决尽可能精准的社会问题,来推动系统性的改变,我们称这些人为“社会创业家”。


投资于人

两年前,我成为了一家专注于支持中国社会创业家的组织负责人。这家组织叫做银杏基金会,它的宗旨就是去不断地去寻找、连结和激发具有社会创业家精神的青年行动者,通过支持来尽可能释放他们的潜力,并且和他们一起去解决社会问题,不论在西北的大漠、深山里边的学校,还是其他。
在我们看来,我和银杏现在致力于的一个使命是什么呢?我相信跟在座各位是一样的,简单来说就是“投资于人”。这需要很多的耐心,需要我们有长线思维,也需要有相信未来的力量。但我们也知道,仅仅有这种相信、有耐心、有一定的资源还是不够的。真正的投资于人,是要去通过打造一种支持体系去支持他们释放潜力,才能让他们的这种引领性更加展现出来,才有机会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
我们现在在全国支持了154位社会创业家,他们在新疆到福建,从云南到黑龙江,在各个领域创造社会公共价值。如果参照联合国希望在2030年能够去推动全球人类福祉的落实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支持的这些银杏伙伴正在全国各地以他们的热情、专业、理想和韧性来回应我们全人类的这些目标。

然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发现:虽然我们看到了这些社会创业家的智慧、行动力和坚持,但是他们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仍然会在行动中出现疑惑、担忧和不确定。这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很多的公益人的事业都是基于一个问题。
所以像刚才讲的老马,他很年轻的时候看见这个沙地,他就去种树治沙子了。很多社会创业家在行动之初并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组织,以及如何有效运作一个组织来实现事业目标。与此同时,我们中很多人也没有一个能够发展自我的体系,更缺乏发展组织的体系性训练。今天在场的不少伙伴都是人力资源和组织发展的专业人士,你们都很清楚,进入到企业的第一步是新员工培训,要有很多这种训练。但是在公益领域,很多社会创业家的第一步就是创业,就是进入一线的行动当中。所以当他开始慢慢地发展起自己的组织,要通过一种组织化的行为来推动系统性的改变的时候,就会发现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系统工具。
我们去年面对106位以上的银杏基金会支持的社会创业家——我们称为银杏伙伴,做了一个系统性的调研,其中关于“未来一年你希望得到什么方面的显著成长?”这部分,我们看到最集中的是勇气、格局与远见、发展业务、经营组织这几项,都有超过六成以上的社会创业家选择了它们。我们大家可以想想,和我们在商业领域可能有些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是公益领导人的特点。我们又问道,你们需要得什么支持?第一位是需要资金,也就是更多的捐赠。那随后的呢?是点出思维盲区、增长见识和支持我背后的团队。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这些公益领导人们的关键需求在哪里。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银杏伙伴成长计划的迭代版本,因为银杏基金会的存在,就是通过支持这些在中国最为宝贵、最为关键、最有智慧和韧性的这一批公益的领导人,通过支持他们的成长与突破带来他们的组织和事业的成长与突破,来进一步地去解决那些在我们看来遥不可及或者艰难无比的社会问题,来推动我们的社会更加的美好、和谐与安定。
我们对于社会创业家的支持是有体系的,从个人到事业,从个人状态到组织发展,到事业影响力提升。我们通过投资于人,最终结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美好”这个果子。
在我们的实践当中,我们逐渐的意识到有一个很现实的、无法回避的阻碍,就是从领导人的心智模式成长到组织发展这一块。在公益领域当中,这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我们缺乏足够的手段、方法和策略去支持到大家的这个需求,以至于很多社会创业家受困于此,很多社会问题因而更难以得以解决。


学习EPP后的变化

会创业家们有很多治沙经验,有很多带领孩子们成长的经验,但怎么有效地让一个社会创业家成为一位在组织内外部更有领导力的人呢?我们很幸运,我们遇到了一些人,包括Rachel郭婷婷教练,包括北京的Susan秦景红教练,上海的Sindy蒋慧华教练,广州的林莉教练等等。
在这些教练的帮助下,我们开始尝试通过LMI体系来支持公益领导人。这样的尝试,和刚才提到几位教练们的支持有关,也和之前发生在公益人身上的成功案例有关。有一位银杏伙伴叫做梁海光,是满天星公益的创始人,他和满天星也是LMI的受益者。所以从今年开始,银杏基金会和LMI合作,我们面向20多名公益领导人们开办了一系列的EPP实验班。

在银杏推动EPP实验班的同时,像心和基金会、满天星、自然之友等公益组织都在进行这样的尝试,也就是说,就在还没有结束的这一年当中,有超过30名公益领导人接受了EPP的学习,而他们的成果是怎么样的呢?这也是我特别想跟大家来汇报的。银杏团队借鉴了科氏四级评估方法,很认真地做了EPP广州实验班的评估。

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
·课程满意度整体评价高,“课程内容”“教练”“整体满意度”都是5分评价;“课程内容对公益伙伴友好“,也有4.6分评价。

·有两个收获在交叉印证下比较清晰:

1.参与课程后,学员在自我认知层面有了成长;

2.参与课程后,学员在课程期间或结束后对个人事业挑战的回应有了进展或突破。

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聚焦高回报,目标有优先顺序;

·追求结果而非完美,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更加重视充分授权

公益的行动者常常有一种想法,就是“我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的使命,我的事业,我的梦想”。但现实是,一个人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当我们无法掌握授权这个能力,我们可能会被累死,变成一个大家都崇敬的悲情英雄,但这样的悲情英雄并不是一个高效的、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领导者。我们认为高效、有效解决社会问题才是公益领导人应该有的能力,我们是为社会贡献价值,而不是展现个人英雄的IP。

通过学习得到的结果
学员的双赢目标基本全部达成,然后个人和事业有了进展与突破。尤其有很多公益人是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家庭、孩子等其他问题,通过EPP以后很显著是很平衡了。当然这个很平衡是基于之前的很不平衡,这个几乎对所有的学员来说是意外的收获。当然,在场的各位都了解:这只是LMI体系中平衡轮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学员突破了个人瓶颈。其中有一位学员是公益组织的创始人,曾说过再过一年就不干了,但是经过这个课程,他在毕业汇报的时候,说我要再干十年。这让我们觉得非常有力量。这不是谁忽悠他的,也不是听了一个什么样的激情澎湃的演讲做得决定,而是他经过了深思熟虑后制定的目标,是和自己确认的一个目标。


LMI对于公益人的价值

领导者角色的承担和接纳,提升领导力
公益组织在领导和管理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难点,是因为很多人加入公益组织,它的核心动机不在于我要拿更多的钱。这里需要澄清的是,问题并不在于公益组织没钱,而是在于很多公益组织员工的核心动机或最大的动机并不是“我要很多的钱”。企业中的期权、分红等在公益组织不一定特别有效。公益领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公益组织的规模并不大,三四十个全职员工在中国算是中型甚至中大型的了。但是这个规模在企业里面是小企业甚至是小微企业,所以它可晋升的层级也相当有限。
所以,在商业领域中一些比较普遍的激励手段在公益组织中不好用,那怎么办呢?它就更需要有效的管理和激励的体系。就像江莉老师和我所讨论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公益领域中能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管理和激励体系,这种管理激励体系加上企业常用的激励方式,可能也会反哺商业组织,让商业领域的组织更加有效。

推动组织发展和产生社会价值
所以在这个角度,我们认为公益和商业是有一致性的,只不过公益要探索更多、要突破更多,公益组织可能会有它的特点,就是推动组织发展以产生社会价值。
我们刚才看到的晓莉,就是银杏伙伴EPP广州实验班的学员。她的蝴蝶之家在湖南长沙,她每周坐着高铁往返广州上EPP课程。课程结束以后,她高兴地告诉我们,她的招聘计划比以前预期想象的顺利完成了。她每上完一节课回去都带着团队一起学习使用成功手册,一起排布高回报目标、高回报活动,所以他们团队的状态也变得越来越好。
我们会看到当一个社会创业家的个人状态起来以后,整个组织的活力和潜力迸发出来之后,那些孩子们,那些荒漠,那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就会直接的变化。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支持一个公益的创业者,公益的领导人的成长,它的那个最终导向于具体的业务和社会价值的连接距离会短很多,这个也是我们看到一个特点。


面向未来

我们希望,银杏能够和更多的专业人士、更多的专业机构一起,尽可能地去洞察这些公益创业者们的需求,然后和LMI及各位教练以及和在座的各位企业家一起,有效地用系统性的模式来支持到他们的成长。这个是银杏认为来解决社会问题,让这个社会更美好的变革理论。
所以我们也制定了一个2024年的小目标。
我曾在自己身上看到LMI带来的变化,今年我也在22位公益人身上看到LMI带来的变化,同时我们看到公益领域中有大量领导人还在因为缺乏这样的支持而苦苦挣扎,更让我们心疼的是,这些领导人的组织中有一些非常有理想有追求的员工,因为他们的领导人的领导力不够,而陷入更大的压力和挣扎中。我们认为,如果能够有效支持更多公益领导人、更多社会创业家的领导力成长,它可以带来组织成长以及业务增长,这能够倍增地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因此,我们计划在2024年支持50位公益人士参与到EPP的学习当中来,并且通过这种可衡量的学习目标,最终去做一个测试,看看他们贡献社会价值的积极变化。当然这里面所需要的资金是100万元,银杏基金会将很努力地拿出一部分预算,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支持。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事业合伙人,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和LMI中国以及银杏基金会一起来推动这个事业的发展。
在我们看来,投资于人是个长期的事业。但正是因为LMI体系这种紧凑的课程,这种密集的从知到行的输出转化,使我们有机会能看到一笔公益投资直接转化为解决社会问题有效性的可能性,一个让社会更美好的可能性。


所以在此我特别邀约在座的各位,或者你们如果认识一些爱心人士或者一些朋友:如果你们有意愿投资于人,如果你们对这个社会公益事业感兴趣,如果你们特别相信LMI体系秉持的价值观,那就特别欢迎与银杏产生联系。希望在2024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我们能够一起走下去。
投资于人,可能是参与公益最好的方式之一。
谢谢大家。